[1] |
赵 强, 孙殿平, 张文倩, 郭超修. 方波激励下的一阶RC 响应的简捷解析[J]. 大学物理, 2020, 39(04): 34-36. |
[2] |
赵强;赵振杰. 基于衰减现象教学RC和RL暂态过程[J]. 大学物理, 2016, 35(1): 17-17. |
[3] |
朱洪玉. 关于质点弹簧系统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平衡与振动[J]. 大学物理, 2009, 28(1): 1-1. |
[4] |
王璐 杨百瑞. “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的研究”实验中电容系统误差的测量与修正[J]. 大学物理, 2008, 27(2): 48-48. |
[5] |
王宗篪 范言金. 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衰减系数的谐波分析[J]. 大学物理, 2008, 27(12): 32-32. |
[6] |
安长星 郝博. 密立根油滴平衡状态的确定[J]. 大学物理, 2007, 26(4): 48-48. |
[7] |
高伟 屈军. 再谈“暂态过程三要素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J]. 大学物理, 2006, 25(6): 24-24. |
[8] |
田晓岑 张萍. 暂态过程三要素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J]. 大学物理, 2004, 23(1): 27-27. |
[9] |
黄东保. 线性振子过阻尼特性分析[J]. 大学物理, 2001, 20(5): 14-14. |
[10] |
张志良. 电路暂态过程的教学研究[J]. 大学物理, 2001, 20(12): 20-20. |
[11] |
蔡旭红 李邵辉. 一种修正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τ值的方法[J]. 大学物理, 1999, 18(3): 25-25. |
[12] |
许棠. RLC并联电路暂态过程实验[J]. 大学物理, 1998, 17(10): 25-25. |
[13] |
符五久. 非线性RL电路的暂态特性[J]. 大学物理, 1997, 16(9): 26-26. |
[14] |
刘正生. 完全藕合互感电路对指数信号响应的解法研究[J]. 大学物理, 1995, 14(3): 12-15. |
[15] |
唐士军. 弱阻尼共振暂态过程的初等解说[J]. 大学物理, 1992, 11(5): 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