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定方. 含磁单极电动力学的电磁对偶对称性自发破缺问题[J]. 大学物理, 2014, 33(10): 48-48. |
[2] |
倪致祥. 《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连载⑦——光真的是波吗[J]. 大学物理, 2010, 29(12): 59-59. |
[3] |
李志兵. 从二维到三维的场致电子发射:电动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一个例子[J]. 大学物理, 2010, 29(7): 1-1. |
[4] |
祁建霞[] 董军[]. 相干态表象中费米交换算符的处理[J]. 大学物理, 2009, 28(1): 22-22. |
[5] |
安义鹏 王德华. 外电场作用下平面转子Rydberg波包的演化和恢复[J]. 大学物理, 2008, 27(12): 11-11. |
[6] |
郑碧华 [] 熊正烨 []. 偏压在隧道效应中的作用[J]. 大学物理, 2005, 24(7): 16-16. |
[7] |
许方官 [] 严亮 [] 许冰 []. 中微子的波动方程及其解[J]. 大学物理, 2005, 24(4): 33-33. |
[8] |
朱洪玉. 从拉格朗日函数的不确定性导出定域规范不变性[J]. 大学物理, 1998, 17(11): 5-5. |
[9] |
Taub.;G.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观[J]. 大学物理, 1996, 15(11): 39-39. |
[10] |
高守恩 陈斌. 有源RLC回路的量子化[J]. 大学物理, 1994, 13(1): 12-12. |
[11] |
曹恕. 从A—B效应到A—C效应[J]. 大学物理, 1993, 12(10): 33-33. |
[12] |
马志民. 对Zeeman效应中π偏振横效应的证明[J]. 大学物理, 1993, 12(8): 30-30. |
[13] |
郭奕玲. 电子的g因子的测定[J]. 大学物理, 1993, 12(3): 40-40. |
[14] |
林木欣 林瑞光. Aharonov—Bohm效应的验证[J]. 大学物理, 1991, 10(6): 4-4. |
[15] |
况余让. 真能用电子束做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吗与劳五一,何祯民商榷[J]. 大学物理, 1991, 10(2): 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