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丽玲, 廖湘萍, 张国华, 张丹, 肖金. “一体两核四结合”的“原子物理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物理, 2023, 42(1): 42-. |
[2] |
周磊, 罗浩, 邝向军. 新冠疫情下留学生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大学物理实验为例[J]. 大学物理, 2023, 42(05): 41-. |
[3] |
高兰香, 许丹华.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J]. 大学物理, 2022, 41(1): 43-. |
[4] |
冯 鑫, 范弘杰, 程玉锟, 赵 伟, 陶小平, 浦其荣, 赵 霞, 张增明. 从简单模型入手探究陀螺仪在磁场中的减速问题[J]. 大学物理, 2021, 40(4): 72-. |
[5] |
吴小山, 孙亮, 张海军, 刘俊明, 忻蓓. 以“电磁学”为例谈专业课程思政成为滋润学生成长沃土[J]. 大学物理, 2021, 40(3): 1-3. |
[6] |
车骁骑, 黄安平, 金 硕, 陈子瑜, 叶展鸿.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启示———基于对学生学习体验数据的分析[J]. 大学物理, 2021, 40(11): 41-. |
[7] |
金康, 王晓辉, 贺庆丽, 郑新亮. 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对本科生不同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J]. 大学物理, 2020, 39(06): 59-64. |
[8] |
魏慧玲, 马春旺, 毋琪雯, 史亚婕. 国内物理类和理工专业大学生创新成果分析———以2010 年来《大学物理》大学生园地栏目刊文为例[J]. 大学物理, 2020, 39(01): 61-65. |
[9] |
王槿, 李川勇, 李文华, 张春玲, 刘丽飒, 陈靖, 余华. 基于物理辩论的校级公选课建设探索[J]. 大学物理, 2019, 38(9): 34-. |
[10] |
陆慧, 张孟, 罗锻斌, 汪溶, 房毅, 林功伟, 龚尚庆. 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大学物理, 2019, 38(1): 43-. |
[11] |
李川勇、宋峰、王慧田、余华、陈靖、陈宗强、刘丽飒. 贯通大中学物理综合能力培养的物理学术竞赛教学模式[J]. 大学物理, 2018, 37(6): 45-49. |
[12] |
吴强,余华,薄方,刘智波,刘松芬,李川勇. 学术能力培养体系对物理拔尖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以南开大学物理“伯苓班”为例[J]. 大学物理, 2018, 37(4): 47-50. |
[13] |
潘越越,吴广芬,李旭,李旺. 大学生手机电磁辐射分析与监测[J]. 大学物理, 2017, 36(3): 63-65. |
[14] |
马心逸,尹晓冬. 萨拉姆:致力于第三世界科学的物理学家[J]. 大学物理, 2016, 35(9): 30-36. |
[15] |
彭刚;范年东;李春燕;曾交龙;何焰兰.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简讯[J]. 大学物理, 2016, 35(3): 6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