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丽娟,吴锋. 用玻尔理论计算第二周期原子基态能量
[J]. 大学物理, 2018, 37(8): 31-34. |
[2] |
. 封面说明[J]. 大学物理, 2012, 31(1): 3-3. |
[3] |
倪致祥. 《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连载——矩阵力学的发现[J]. 大学物理, 2011, 30(4): 62-62. |
[4] |
倪致样. 《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连载⑩——波粒二象疑难及其认识[J]. 大学物理, 2011, 30(3): 62-62. |
[5] |
张占新 莫文玲 王凤鸣 刘涛. 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 大学物理, 2011, 30(1): 36-36. |
[6] |
李金英[] 杨春维[]. 原子结构的几种处理方法及其比较[J]. 大学物理, 2008, 27(7): 23-23. |
[7] |
范秀华 张祥雪 程艳霞 刘家冈. 磁单极与磁洛伦兹力[J]. 大学物理, 2007, 26(1): 22-22. |
[8] |
赵凯华. 创立量子力学的睿智才思(续2)——纪念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诞生80~81周年[J]. 大学物理, 2006, 25(11): 1-1. |
[9] |
林琼桂. 若干二维问题的WKB近似能级[J]. 大学物理, 2002, 21(1): 23-23. |
[10] |
朱洪玉. 关于玻尔理论的几点注记[J]. 大学物理, 2000, 19(4): 25-25. |
[11] |
何训. 两个角动量耦合时合角动量Lande g因子通用表达式[J]. 大学物理, 1998, 17(8): 24-24. |
[12] |
郭振华. 类氢原子中电子椭圆轨道量子化的一个简化推导[J]. 大学物理, 1997, 16(12): 45-45. |
[13] |
杨建邺 李香莲. 弗兰克—赫兹实验与玻尔的氢原子理论[J]. 大学物理, 1994, 13(8): 35-35. |
[14] |
殷传宗 林辛未. 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矛盾析[J]. 大学物理, 1990, 9(10): 24-24. |
[15] |
. 纪念玻尔,加速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胡宁先生为《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1921-1930)》中译本写的前言[J]. 大学物理, 1985, 1(9):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