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德根, 汪明珠. 矩形截面圆线圈电感系数的分析与计算[J]. 大学物理, 2022, 41(07): 36-. |
[2] |
周群益, 莫云飞, 侯兆阳, 周丽丽. 两共轴环电流之间的互感系数和作用力[J]. 大学物理, 2020, 39(10): 5-11. |
[3] |
赵 强, 孙殿平, 张文倩, 郭超修. 方波激励下的一阶RC 响应的简捷解析[J]. 大学物理, 2020, 39(04): 34-36. |
[4] |
包景东. 能用能量均分定理确定布朗运动的暂态行为吗?[J]. 大学物理, 2018, 37(4): 1-4. |
[5] |
赵强;赵振杰. 基于衰减现象教学RC和RL暂态过程[J]. 大学物理, 2016, 35(1): 17-17. |
[6] |
龚提. 一般情况下两共轴圆线圈间互感系数的简便计算[J]. 大学物理, 2011, 30(4): 46-46. |
[7] |
葛宇宏 葛志利. 有限长多层直螺线管的自感系数[J]. 大学物理, 2010, 29(7): 16-16. |
[8] |
王璐 杨百瑞. “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的研究”实验中电容系统误差的测量与修正[J]. 大学物理, 2008, 27(2): 48-48. |
[9] |
王宗篪 范言金. 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衰减系数的谐波分析[J]. 大学物理, 2008, 27(12): 32-32. |
[10] |
张星辉 何钰 徐行可. 任意两共轴圆线圈间的互感系数及磁感线的分布[J]. 大学物理, 2007, 26(7): 21-21. |
[11] |
高伟 屈军. 再谈“暂态过程三要素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J]. 大学物理, 2006, 25(6): 24-24. |
[12] |
张伟 陈俊斌. 同轴等大线圈互感系数及相互作用力的近似解析公式[J]. 大学物理, 2004, 23(8): 36-36. |
[13] |
田晓岑 张萍. 暂态过程三要素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J]. 大学物理, 2004, 23(1): 27-27. |
[14] |
于凤军 梁建均 侯如松 崔金玲 . 互感系数M21—M12的直接证明的一种简便方法[J]. 大学物理, 2001, 20(9): 28-28. |
[15] |
赵凯华. 电感系数的定义问题[J]. 大学物理, 2001, 20(2):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