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代伟 兰小刚 徐平川 谢春茂. 用落球法测液体黏度的实验条件分析[J]. 大学物理, 2014, 33(7): 20-20. |
[2] |
汪逸新 张惠国. 微机串行口数据采集与一组力学实验研究[J]. 大学物理, 2004, 23(9): 37-37. |
[3] |
赵平华. 落球法测液体的粘性系数的研究[J]. 大学物理, 2002, 21(7): 29-29. |
[4] |
盛忠志[] 简家文[]. 用落球法测液体粘度计时起点的确定[J]. 大学物理, 2001, 20(7): 26-26. |
[5] |
王雪冬 刘平. 多管粘滞系数测量仪的改进[J]. 大学物理, 1997, 16(4): 30-30. |
[6] |
王锦峨. 推导输运系数的又一种方法[J]. 大学物理, 1997, 16(11): 46-46. |
[7] |
谢振镳. HMJ型数字毫秒计S1档计时误差的探讨[J]. 大学物理, 1993, 12(10): 27-27. |
[8] |
仲明礼 石照坤. 用简单经济的装置测定液体的粘滞系数[J]. 大学物理, 1992, 11(9): 30-30. |
[9] |
. 阿佛伽德罗常数和它的测定[J]. 大学物理, 1988, 1(3): 25-25. |
[10] |
杨晓初. 泊肃叶方程在循环系统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条件[J]. 大学物理, 1987, 1(6): 35-35. |
[11] |
杨宗书[];金尚年[]. 高压情况下气体分子动力论某些结论的修正和补充[J]. 大学物理, 1987, 1(3): 3-3. |
[12] |
翼希炯. 分子间力[J]. 大学物理, 1986, 1(6): 7-7. |
[13] |
李国彬. Konig定理的推广[J]. 大学物理, 1986, 1(12): 16-16. |
[14] |
陈贤隆. 用落球法测液体粘滞系数中二个问题的商榷[J]. 大学物理, 1985, 1(11): 26-26. |
[15] |
陈贤隆. 对“用转筒法测定液体的粘滞系数”的改进[J]. 大学物理, 1984, 1(9): 3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