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0
      
    著者文摘
    偏振光的杨氏干涉
    蔡履中
    2007, 26(6):  1-1. 
    摘要 ( 920 )   PDF (314KB) ( 5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基础光学框架内,通过杨氏双孔干涉实验中线偏振光的干涉及线偏振光经过两任意厚度晶片的干涉等几个实例,说明了基于矢量波叠加概念的电磁干涉的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现象.偏振光干涉时,观测平面上可以出现或不出现光强的周期性空间调制,但一般都产生光场偏振态的周期调制.它表明了光的矢量性对干涉的重要影响,并可揭示只分析强度条纹时被掩盖的一些物理效应.
    论文
    第一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果
    2007, 26(6):  4-4. 
    摘要 ( 1057 )   PDF (288KB) ( 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著者文摘
    一维电荷分布系统的电场线
    谢宁
    2007, 26(6):  5-5. 
    摘要 ( 829 )   PDF (394KB) ( 8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推导一维电荷分布系统的电场线满足的方程,并使用数学软件MatLab将其电场线精确地作出来,其图像既具科学性而又优于传统的手绘图像.
    粒子束在气体系统中的碰撞频率和反应速率系数
    尹增谦[] 张喜荣[] 万景瑜[]
    2007, 26(6):  11-11. 
    摘要 ( 780 )   PDF (368KB) ( 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统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粒子束与气体系统中粒子的碰撞频率分布和总碰撞频率;分析了气体系统粒子间的碰撞频率以及反应速率系数与特征速率的关系.
    Z型自旋梯子模型中的自旋波
    赵新军 张军
    2007, 26(6):  16-16. 
    摘要 ( 871 )   PDF (204KB) ( 5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Jordan-Wigner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讨论了带有组错的Z型自旋梯子模型中的自旋波、子晶格磁矩、内能及热容.对进一步研究Z型自旋梯子模型的磁性及热力学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运用线性量子变换理论和定态微扰论求解线型多原子分子振动的一般方法
    徐秀玮[] 王洋[] 马秋明[] 慕海峰[]
    2007, 26(6):  19-19. 
    摘要 ( 858 )   PDF (366KB) ( 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键长伸缩和垂直键轴位移为内坐标,多维耦合谐振子、势函数中超过二次幂的项分别为零级近似和微扰的线型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型,运用广义线性量子变换理论和定态微扰论对线型多原子分子振动进行了普遍求解,将线型多原子分子简谐振动能量本征值和态的求解转化成正定和半正定矩阵的对角化问题,微扰矩阵元、能量和波函数各级修正的计算转换到多维无耦合谐振子的本征表象中进行.并以CO2分子为例进行了具体求解.
    “甲虫和橡胶带”问题新解
    项林川
    2007, 26(6):  24-24. 
    摘要 ( 783 )   PDF (162KB)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给出“甲虫和橡胶带”问题的一种简便的新解法.
    两共轴带电圆环的相互作用能和作用力
    徐燕 陈浩
    2007, 26(6):  26-26. 
    摘要 ( 833 )   PDF (193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计算了两共轴均匀带电圆环的相互作用能,并求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绘制出电场力的空间分布图,进而讨论了作用力和两圆环半径和中心距离等参量的关系.
    周期性层状结构材料中光子带隙的形成
    桑芝芳 李振亚
    2007, 26(6):  28-28. 
    摘要 ( 865 )   PDF (274KB) ( 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经典电磁场理论和Bloch定理,讨论了光波在周期性层状结构材料中传播的色散关系,并通过传输矩阵方法得到光波的透射谱,指出在周期性层状结构中波阻抗是形成光子带隙的本质因素.
    遗传算法与最小二乘法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对比研究
    张风雷
    2007, 26(6):  32-32. 
    摘要 ( 1094 )   PDF (233KB) ( 5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遗传算法拟合甘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公式,并将得到的经验公式与采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公式比较.发现在处理某些非线性拟合问题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并非最好,遗传算法得到的结论更优,方法也更简单.
    应用数码照相技术分析塞曼分裂图谱
    王俊华
    2007, 26(6):  35-35. 
    摘要 ( 702 )   PDF (336KB) ( 4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讨论了现有塞曼效应实验成像方法的不足;介绍一种用普通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和计算机程序处理技术研究塞曼效应的方法
    FeCuNbSiB非晶带材压应力阻抗研究
    蒋达国[;] 姚爱民[] 朱正吼[]
    2007, 26(6):  38-38. 
    摘要 ( 846 )   PDF (307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辊法制备了宽4.5 mm、厚25μm的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带材,并进行热处理以消除带材的残余内应力,利用4294A型阻抗分析仪测试了非晶带材的应力阻抗效应.结果表明:当测试频率低于20 MHz时,FeCuNbSiB非晶带材的应力阻抗效应较弱,随着测试频率的升高,材料的应力阻抗效应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热处理后非晶带材的应力阻抗效应增强,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霍尔法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实验仪的退磁技巧
    戴心锐 李田
    2007, 26(6):  42-42. 
    摘要 ( 1105 )   PDF (164KB) ( 8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用HM-1霍尔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实验仪对实验样品铁磁材料退磁过程中退磁难的问题,采用对称退磁法.即在退磁过程中,视铁磁样品中剩磁的方向、剩磁值的多少,加上相应值的反向磁场即矫顽磁力,构成逐渐缩小且最终趋于原点的循环退磁曲线,从而达到给铁磁样品快速退磁的目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实验装置研究
    张梅 张文静
    2007, 26(6):  44-44. 
    摘要 ( 735 )   PDF (233KB) ( 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灭菌方法,利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有许多优点.简单介绍了一个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实验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电源、匹配测量电路、放电电极和真空系统及光谱检测系统等4个部分组成,并给出了运行调试的结果.
    现代数字物理教学连载⑥——关于势模型问题的教学
    李元杰[;] 刘艺[;] 钟菊花[;] 张智[;] 柴康敏[;]
    2007, 26(6):  47-47. 
    摘要 ( 709 )   PDF (400KB)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势模型的教学是特别重要的.传统教材受到数学技术上的限制,使学生实际接触到的势模型寥寥无几,而数字化教学大大丰富了势模型问题的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研究型、互动型的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恽瑛 张勇 叶兆宁
    2007, 26(6):  51-51. 
    摘要 ( 730 )   PDF (418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明了在“双语物理导论”课程7年11轮的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对研究型、互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理念、教材运用、教学方式等新观念,反映出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成效,也提出了对大学4年学习的展望.
    体心立方晶格的布里渊区形状不是正十二面体
    汪乔欣 田强
    2007, 26(6):  55-55. 
    摘要 ( 1427 )   PDF (139KB)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可能的五种正多面体,指出正十二面体是晶体结构及其布里渊区不可能具有的正多面体形状.体心立方晶格的布里渊区是菱形十二面体,不是正十二面体.
    基于电湿效应的双液体透镜
    祝澄 彭润玲 陈家璧
    2007, 26(6):  57-57. 
    摘要 ( 925 )   PDF (441KB) ( 8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湿效应的双液体透镜的发展历史、结构原理,通过改变外加电压的大小以调节透镜的焦距,从而达到无机械运动变焦的目的.推导并分析了两种液体透镜模型的焦距与外加电压的关系.